教学|数据可视化课程优秀作品展(二)
前 言
由同济大学智能大数据可视化实验室开设的《可视化导论》课程进入了尾声。今年的课程作业要求同学们 “设计可视化信息图,用视觉正能量展现中国历史文化”,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让人惊艳的设计作品!
标题:二十四节气: 中国古人万物交感的时空观
作者:李雪琛、刘雨绮
创作内涵
本可视化作品意在表达二十四节气不仅关乎古人的物质世界(天文、地理、时令、物候等)还深刻影响了古人的精神世界(人体感受、文化)并影响至今。
左侧由下到上是从地理到天文的表达,为天地图,底部解释了0摄氏度等温线附近观测二十四节气最为准确的省份;左侧四张小图由下至上分别是:节气-气温图、作物-节气的播种-采收时间杠铃图、节气-降水量/降水天数图、节气-太阳高度角圆形折线图,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物质世界随节气的循环流变。
圆盘弦图主要介绍了二十四节气分别描述了时间流转、降水量、物候现象、温度变化等四个方向中的哪个侧面,可以看到冬至等八个节气主要讲述了时间流转,而芒种描述的是物候,大暑小暑描述的是气温……同时,经过调研我们还发现古人的十二律也与节气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右侧上半张图为物候图,数据来自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每个节气有三个候,共计七十二物侯。每一候均以一种物候现象作相应,范围之广包括了蝉、蛙、虎、萍、苦菜、东风、彩虹等几乎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这张图的y轴为平均气温变化,x轴是七十二物候,添加了对应物侯的插图,例如,立春上五日 “东风解冻”、谷雨上五日“萍始生”、大寒上五日“腐草为萤”等,辅以雷达图,可以看出二十四节气在天地间对不仅仅是人类还有植物动物、风雨云雪的影响,更提醒古人要顺应时节。
下半张图则表达人文层面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为文化图,数据来自从秦到清朝不完全的3000首古诗词,摘取了它们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以及对应的作者。不难看出,唐宋元明清这些文化最蓬勃发展的朝代关于节气的诗歌居多,且立春、清明、立秋、冬至是文人最为偏爱的几个节气,这与这些节气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内核密不可分。而后我们进行了词频分析,总结出了立春、清明、立秋、冬至这四个节气诗歌运用较多的词汇,如立春相关的词汇有;东风、梅花、土牛、今朝等,语义较为积极、热情;清明相关的有:寒食、燕子、芳草、杨柳、天涯,语义更为清爽、悠扬、慨叹;立秋有梧桐、蝉声、西风、万里等,语义则偏于萧瑟、寂寥、苍茫;冬至有岁月、天地、梅花、去年、阴阳等,更大气、包容。不难发现,这些传承千年的意象和表达都与上文提到的物理现象、物候等有着深刻的联系,而这些文字和意象也深刻构成了古人乃至现代人心中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二十四节气这种时空观只是中华文化、哲学中很小的一个概念,但其却深刻参与了中国古人对万事万物的理解的构建,希望这份可视化作品用数据的方式向观众展示这种或许早就被现代人忽略了的、神奇且自然而然的万物交感。
关注实验室公众号,了解更多招生及教学动态